初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散文(2)
试题简介:一、散文知识储备 (一)、明确概念 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理解特点: 形散:1、 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 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试题类型:语文练习题 > 初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散文(2)
二、考点及常见题型分析
(一)、整体感知
	考点1.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
	考点2.为什么写(写作意图,即 文章要表达的情、理、观点)
	考点3.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例1:2006年资阳市中考题《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1题:
	本文以 为线索,通过对母亲四次参加孩子家长会的描写,勾勒出孩子的成长历程,塑造了一个的母亲形象,歌颂了母爱的伟大。
(二)辨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
	2.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
	3.排比:增强语言气势
	4.反问:加强语气
	5.反复:强调
	6.对比:突出其中一个。
	7.对偶:句式整齐 结构统一
	8.夸张:极力的表现。
(三)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及作用
	方法指导: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
	例如:《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2题,当儿子接到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母亲“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花”,问:句中“悲喜交加”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赏析] 这是一篇短小却蕴含了深刻哲理的文章。文中的母亲可谓用心良苦,每次,她都能把老师的批评、指责、不屑化作表扬、鼓励,如点点春雨般洒在儿子的心头,激励儿子充满自信的成长。这样的教育,与我们平常所见的大多数家庭教育恐怕有很大的不同。我们的很多家长,崇尚的是批评的武器,而且,往往是一种扩大化的批评。读完这篇文章,不妨想一想,哪一种教育更好?
	这篇文章以千余字的篇幅叙述了一个孩子从上幼儿园到考上大学的十几年的人生经历,其中,作者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阅读的时候,不妨想象一下:这个并不聪明的孩子,是怎样在母亲的鼓励下刻苦学习,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
(四)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有深层含义的句子往往使用了某种修辞或写作手法,故意将句子的真实含义隐藏,就好像为它遮上了一层面纱。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就应先看清它所借用的“隐身”术,有的放矢地去分析。
	例如:《给我未来孩子的信》中第3题:“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这些高尚的情趣会支撑你的一生,使你在最严酷的冬天也不会忘记玫瑰的芳香。’这句话的实际意思什么?”
(五)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一般应两方面去分析:
	1.内容上,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2.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六)仿写句子
	例如:《给我未来孩子的信》第4题的仿写句子:
	你的心要如溪水般柔软,你的眼波要像春天一样妩媚。
	答题指导:
	一仿句式结构:你的   要如   般,你的   要像   一样。
	二仿修辞手法:比喻,还应注意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
	三仿语法:填写的尽量是名词、名词、形容词;
	四仿语意的内容和范围:应表达出与上下文和谐的句意,即希望孩子(你)对待他人要关爱、应珍惜与别人的交往与感情。
	参考答案:你的话要如春风般温暖,你的笑容要像阳光一样灿烂。
(七)、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方法:1、必须用第一人称; 2、须在整体感知基础上,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例如:
	《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4题:他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请发挥想象把孩子未说的话补写出来。
(八)、自拟题目并作答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探讨疑难问题。”
	此类题目要求着眼于全段,从内容、结构、写法、语言入手命题,作答并要求正确。
	方法指导:
	如:1、问一个句子的修辞及其作用;
	2、仿、续写句子;
	3、理解重点语句在文中的作用及深层含义;
	4、概括段意;
	5、谈谈读完本段后的感受等。
	6、请在第几段自选两处作批注。
	注意:
	抄试卷上原题、模仿试卷上原题出题者不得分或得低分;
	答案过于简单或题目本身质量不高者,均得分较低;
	答案不正确者,不给分。本题根据拟题质量的高低给分。
(九)、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
	例1:有这样一题:“第四段中‘在某一个金戈铁马之夜’一句,人们会不由得想起宋代一位著名诗人的名句。请写出诗人的姓名和诗句。
	例2、文章结尾“山谷里有一声长叫,大概是一只鸟被月光惊飞了。”意味深长,请你写出一句与此意境或写法相似的古诗文。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十)、感悟拓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作出评价。”
	例1、《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5题:你赞成文中老师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吗?如赞成,请简述理由;如不赞成,请为文中的老师提一条建议。
	例2、《给我未来孩子的信》最后一题这样问:“读了这篇文章,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简要说一说。”
	方法指导:
	启示应从原文中引出来;
	评价应表明态度及说明支撑的理由。
	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把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