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考网整理 作者:中考网编辑 2017-10-30 18:06:09
有家长问:现代婴幼儿由于环境、社会、条件的因素,在生活中突出表现出“自私”的天性。请问,在教育历程中家长该怎样正确引导?
小孩子“显得”很“自私”的实质
现在的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显得很“自私”。自己的玩具不许别的孩子玩,自己的食品不许别人吃,自己的东西不许别人动。
我的外孙子小时候到孙女家,外孙子要玩孙女的玩具,孙女一把就夺了过去,说“这是我的”,不让玩;孙女到外孙子家,同样也是这样,孙女一动外孙子的自行车,外孙子就拽孙女下来,也说“这是我的”,也不让骑。
对于这种情况,不能简单地扣上“自私”的帽子加以训斥。一是因为孩子并不知道错在哪里,讲大道理,等于对牛弹琴;二是孩子总说“我的”,并不都是因为“自私”,是年龄特征决定的。
家长们可能注意到了:孩子从刚学会说话起,就爱说“我的”或“这是我的”等。其实,一两岁的孩子还不大懂得“我”字的含义,自我和外部世界还没有明确分化开来,一切体验都成为主体本身的活动,把每一件事物都与自己关联起来,好象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一样,处在“自我中心”年龄阶段。
你看,是自己的东西,小孩子说“是我的”,他刚从别人手里抢过来的东西,也说“是我的”。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东西,不管是属于谁的,孩子都认为“是我的”。
因此,不能把总是说“我的”定性为“自私”的品性;而是这个年龄阶段必然产生的心理特征,应看做是“所有权”这个模糊概念的初步形成。
小孩子“自私”原因和纠正办法
小孩子既不是天生的“自私自利”,也不是天生的“慷慨大方”。孩子太过“自我”,让人感觉很“自私”,也是后天环境影响的结果。
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没有与孩子共处、共享、合作、携手、相互谦让的经历,所有大人都让着他,宠着他。存在决定意识。比如买来好吃的,家长就说“这是宝贝的”;买来玩具,就说“这是给你买的”。久而久之,孩子从小养成一切独占、独霸、独享、垄断的习惯。
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主要是靠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引导。比如,买了好吃的东西,让孩子主持进行“分配”,大人、孩子每人一份,并鼓励孩子把大个的、好的让给爷爷奶奶吃。如果爸爸还没下班,要启发孩子主动地给爸爸留一份。
还可以采取“请近来,走出去”的方式,多让小孩子共处,有小朋友到家里来做客,事先教孩子主动拿自己的玩具给小朋友玩,并鼓励孩子与小朋友一块玩。带孩子到别人家玩,要事先嘱咐跟小朋友团结友爱,不争抢玩具,或带玩具去跟小朋友交换玩具玩。
孩子这样做了,就及时给予表扬。别的孩子做得好,也表扬别的孩子,引导自己的孩子学习好榜样。经过不断地强化,随着年龄增长,孩子就渐渐地心里有别人,学会与人分享了。
2008-2018年武汉中考中考真题汇总 | |||||
语文 | 数学 | 英语 | 物理 | 化学 | 政治 |
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百万名校真题直接下载!>>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