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快捷导航   武汉中考政策指南   2017中考大事记   武汉中考手册   历年中考分数线   热门中考资讯   历年中考真题及答案   历年中考作文大全   重点高中   返回首页
武汉中考网中考武汉站 > 初三年级 > 练习题 > 语文练习题 > 正文

初中文言文难不倒 了解虚词很重要(4)

2011-02-21 11:54:50[标签:初中 文言文 虚词]

试题简介:初中文言虚词盘点 (一)之 1.用作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 他(她)(他们) 、 它(它们) 。 如:①问所从来,俱答之。(《桃花源记》) 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

试题类型:语文练习题 > 初中文言文难不倒 了解虚词很重要(4)

  (十二)乃

  (1)作副词。有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如: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三则》)

  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3.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用于判断动中,相当于“是”“就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如:①乃入吴寻二陆。(《周处》)②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3)作代词,译为“你、你的”。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十三)与

  1.作为介词,可译为“和”“跟”“同”等;或“比”“和……比较”如:

  吾与汝毕力平险。——和

  吾孰与徐公美?——和……比较

  2.作为动词,可译为“给予”“授予”,如: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3.作为通假字,能“欤”,句末语气助词,如:所识穷乏者得与

  (十四)虽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如:①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十五)然

  (1)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如:①父利其然也(《伤仲永》)②谓为信然。(《隆中对》)③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游记》)

  (2)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②然志犹未已。(《隆中对》)

  (3)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如:①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墨池记》)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3.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

  “好像……似的”。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相关链接:中考语文重难点复习

相关推荐

附件无法下载?
请用电脑访问zhongkao.com

手机中考网 - 电脑版 | 触屏版

Copyright © 2013 zhongkao.com

顶部